用信心寫下堅持,用愛穿越世紀──六龜育幼院創辦人楊煦的故事


這兩天看新聞,得知六龜育幼院創辦人楊煦夫婦相繼過世的消息
對他們的一生感到十分好奇,便上網查詢了一番,
發現他們的生命真的是活出對主的信心和對孤兒們捨己的愛,令人動容!
以下和大家分享他們的生命故事,是兩年前刊登在宇宙光雜誌的文章:

原住民孤兒之父
/柯志淑
楊煦1909
用信心寫下堅持,用愛穿越世紀──楊煦,一個窮到曾經每逢過年就得出門躲債的牧師,竟然被稱為「原住民孤兒之父」。不可思議的山中傳奇裡,楊煦最為人所記得的,不只是開辦台灣第一間原住民孤兒院「六龜山地育幼院」,更是在那一步步踩踏的足跡中,看見上帝永不止息的愛與神蹟……

出身書香世家,來台作育英才

楊煦與孔子同鄉,一九○九年十一月八日出生於山東省曲阜縣,是鄰里間頗受敬重的書香世家。幼年讀了幾年私塾,後來就讀西陬小學、明德中學,抗戰時考上國立九中,畢業後再考取四川省教育學院農業教育系,獲得教育學士學位。
楊煦求學期間有兩件事頗值得記敘,一是曾獲孔子第七十七代孫孔德成資助,並一度住在孔家,與孔德成有過一段特別的交誼;二是初次聽聞基督福音。楊煦九歲喪父,所以他對「在家靠父母,出外靠朋友」感受格外深刻。個性溫和、樂於助人、與人和睦的性格,讓他一生結交不少好友,赴蜀求學時,教會種種賑濟救助工作常讓他心生感動,透過學校的團契以及與基督徒的交往,上帝福音的種子就此深深落在楊煦柔軟的心田。
抗戰勝利後,楊煦任職山東省政府教育廳,先後擔任省府祕書及劇院主任。一九四八年來台,先在豐原中學任教務主任,不久轉到台中師範學校(今國立台中教育大學)擔任教職,自此開始他與原住民一生不解之緣。
楊煦一到台中師範,便自願執教眾人頗覺頭痛的「山地班」。教原住民學生之所以特別辛苦,是因為當時有些學生連國語都聽不懂,但楊煦不但有愛心,更有耐心,課餘還主動到學生家裡做家庭訪問,所以雖然只教了四年,卻深受校長、同事與學生的喜愛。
除了作育英才之外,對楊煦來說,任教台中師範更大的祝福,就是找到人生最好的另一半──林鳳英。

從教師到牧師,踏出信心的第一步

有一天,楊煦應朋友之邀去台中參加佈道會,早年落在心田裡的福音種子早已悄悄萌芽,楊煦再自然也不過的就在那場佈道會中決志,接受耶穌作他生命的主。
信主以後,楊煦為人處事教學更加全力以赴,正因如此,身邊一直不乏仰慕者,然而他卻始終無動於衷。直到某次下鄉訪視,認識了當年才十九歲的泰雅族少女林鳳英,雖然言語不通──林鳳英完全不懂國語,楊煦也不懂原住民語──但兩人一見鍾情,楊煦深深心儀林鳳英的刻苦耐勞、勤儉向上、賢淑可愛,林鳳英也十分欽慕滿有愛心耐心、不畏艱難、青年才俊的楊煦,於是交往短短一個多月,兩人便於一九五一年五月二十一日閃電結婚。
婚後,楊煦帶領林鳳英認識耶穌、讀聖經、禱告,夫妻倆也開始學習過基督化家庭的生活。新婚時最有趣的插曲是,有一天明明是個豔陽天,出門時還清清爽爽的,半晌楊煦竟渾身濕答答地回來!當時還不太會說國語的林鳳英一番比手畫腳,真相終於大白,原來楊煦去教會受洗,由於沒帶替換的衣服,反正天氣熱,濕衣服經風一吹倒也涼快,索性就一路帶著濕意回家了。
楊煦一直對傳福音十分熱切,無時無刻都想與人分享上帝的愛,婚後一年,有一天楊煦講完課,站在教室外的陽台上,突然看到一道明亮大光,「我不知道那是什麼光,可是我心裡覺得好快樂,心想會不會有什麼事情要發生了?」剛好下午沒課,楊煦前腳才踏進教會大門,牧師迎面第一句話就問:「要不要去讀神學院?」楊煦一聽,毫不考慮一口就答應,「我知道這件事就是了,這就是上帝要給我的使命!」
回到學校,楊煦立刻向校長提出辭呈,校長當然希望他再多加考慮,然而楊煦心意已定,回宿舍與妻子商量後,林鳳英也全力支持丈夫順服上帝的呼召,楊煦便提筆寫了一封情詞懇切的留書,夫妻倆簡單收拾行李就連夜搭火車北上,隨即進入神學院就讀。
這段「落跑教授」插曲,在經過四十一年後,一九九三年國立台中教育大學創校七十週年,遴選創校以來最優秀的三位教授時,楊煦仍列名其中,獲頒「最優良教師獎」,由此可見楊煦在校期間全心全意的付出,以及校方肯定其瑕不掩瑜的最高評價!

夫妻同受感動,立志籌辦原住民孤兒院

一九五二年,神學生楊煦到陽明山嶺頭山莊的夏令營實習,夫妻倆經常漫步到附近的華興育幼院,看到育幼院環境設備良好,老師對孩子關愛備至,孩子也個個活潑健壯,楊煦與林鳳英深為感動。
古聖先賢的教訓此時一一浮上楊煦心頭,「《禮記》〈禮運大同篇〉說:『故人不獨親其親,不獨子其子,鰥寡孤獨,皆有所養。』孟子也說:『老吾老以及人之老,幼吾幼以及人之幼。』這一切,不就是告訴我,教養孩子、關懷孩子的重要嗎?」默想至此,聖經〈馬太福音〉二十五章四十節、耶穌的話更清清楚楚地浮上楊煦心頭:「我實在告訴你們,你們所作的,只要是作在我一個最小的弟兄身上,就是作在我的身上了。
楊煦心中正大大感動,身旁突然傳來林鳳英激動的聲音:「我覺得原住民同胞更需要一所育幼院,因為原住民孤兒更困苦、更可憐……」夫妻倆不約而同心有戚戚焉,這讓楊煦確信,上帝必是喜悅這事,也要成全這件善工,於是大有信心地說:「我有同感!讓我們一起向上帝禱告,求祂賜給我們信心與機會,共同努力創辦山地育幼院,教養所有無依的孤兒,使他們成為對國家社會有用的人吧!」
就這樣,當他們結束實習回到學校,便憑信心收養了第一個原住民啞巴孤女林路得。一九五五年,楊煦成為浸信會神學院第一屆畢業生,帶著林鳳英及路得南下偏遠的高雄六龜浸信會,開始牧養教會的工作,也憑信心跨出撫育原住民孤兒的另一大步。 

大苦苓的神蹟,孤兒院終於正式成立

短短幾年,楊煦先後在三個原住民鄉設立了茂林浸信會、平埔族土隴村佈道所、荖濃佈道所,同時又應聘到六龜中學任教。在巡迴山地傳道與教書的日子裡,每當聽見山上的孩子沒錢升學,或是產婦因為沒錢就醫而難產死亡,楊煦總是毫不遲疑就掏錢救助,因此即使他有兩份薪水,卻永遠不夠用,更遑論存錢蓋孤兒院。
面對需要日漸龐大而急切,沒有錢,沒有土地,育幼院要到哪一天才蓋得成呢?楊煦和林鳳英決定先以自己的宿舍作為孤兒的棲身之所,這個決定感動了一位麵粉廠老闆林民生,決定免費提供一間空屋供他們居住。孩子一個、兩個、五個、十個……地增加,一九六四 年,收容的孤兒已經增加到二十四人,住處根本容納不下,唯一的解決辦法,只有憑信心買地建孤兒院了!
當時,正好台糖公司有一塊位於大苦苓的十六甲土地,因為地質惡劣、滿是石塊,再加上三面環山、另一面又被湍急的荖濃溪阻隔,交通十分不便,所以準備廉價出售。所有的人看了無不搖頭,楊煦卻感謝上帝賜給他們這麼廣闊、與世無爭的地方。變賣了一切飾物、結婚紀念品,再向六龜中學校長貸款,最後終於以六萬元標下這十六甲土地。
土地有了,接下來就是艱困的開墾工作。由於楊煦還得到幅員遼闊的三個山地鄉巡迴傳道、到學校授課,所以開墾的責任幾乎全落在林鳳英身上。借了幾頂帳篷,楊煦和林鳳英便帶著孩子們毅然上山,花了一兩年時間,一擔一擔地挑走石塊,一鋤一鋤地翻開地皮,一行一行地插下番薯苗……,荒地,總算完成部分開墾。
就這樣,「財團法人高雄縣私立基督教山地育幼院」終於在一九七○年正式向政府完成登記,一般簡稱「六龜孤兒院」或「六龜山地育幼院」,由楊煦擔任創辦人,林鳳英擔任院長。然而在人力不足的情況下,林鳳英等於同時身兼院長、媽媽、保母、老師、護士、技工、廚師、樵夫、工友……於一身。

愛心無價賒賒欠欠,除夕先躲債再拜年

育幼院正式成立後,請求入住的人數不斷增加,甚至連孤苦無依的平地孩子也來了,不到十年,收容的孤兒就超過一百人,年齡從嬰兒到十多歲的孩子都有。而且,有別於一般育幼院高中畢業就得離院的規定,在這裡,只要有能力繼續升學,楊煦就會想盡辦法供應他們讀大學。
六龜山地育幼院的孩子幾乎涵括台灣所有原住民族群,其中以布農族最多,其次是泰雅族、阿美族,因此除了運動場上表現優異,例如入選國家體育代表隊的鍾光明,首創海軍陸戰隊徒手劈瓦、飛踢木板、以頭撞磚等表演項目的陳明宗之外;音樂也是六龜孩子的快樂記號,除了合唱團經常受邀巡迴演出,被譽為張清芳接班人的「星光二班」梁文音,也在這裡學會勇敢面對生命困境,立穩基督信仰根基。
看到孩子一個個信仰虔敬、身強體健、活潑快樂,就是楊煦和林鳳英最大的安慰了。然而,一百多個孩子、二十多名員工,龐大的生活費、學費,壓力實在難以想像。儘管楊煦夫婦信用好、人緣更好,大家也肯定他們所做的,平常總讓他們賒賒欠欠,但一到過年,楊煦還是有好幾次不得不在除夕夜外出躲債;不過等到除夕一過,楊煦一定親自上門拜年以示誠意,之後再慢慢還錢。
但也有從不來討債的,好比豬肉攤商蕭集和,育幼院欠了他四年豬肉錢,卻從來不催。不催債,楊煦還是把債放在心上,沒錢還只好窮則變、變則通。他們算了算,這筆債大約需要七十頭肥豬的價錢才還得清,於是便蓋了一座克難豬舍,墾了一大片地瓜田,林鳳英再想辦法買七十頭小豬回來,等小豬變成大肥豬,終於「以豬還豬」償清這筆債。
曾經有人勸楊煦在報上登廣告,這樣比較容易收到捐款,但楊煦總是憑信心倚靠上帝的供應。一天,奇蹟果真從天降臨……

總統的民間友人,就職典禮上的特邀貴賓

一九七三年六月十七日,時任行政院長的蔣經國南下巡視高雄楠濃林區,在蜿蜒山路的回程中,突然發現山谷間竟然飄揚著青天白日滿地紅國旗,藍天白雲之下,青山綠水之間,好不醒目動人。聽完隨行地方首長簡述育幼院的故事,蔣經國十分感動,便臨時起意前往參觀。
楊煦簡直不敢置信,蔣經國不僅面對面站在眼前,而且還和孩子們開心地打了一場排球。六龜孩子的天真活潑有禮貌,楊煦夫婦全心全力的犧牲奉獻,在在令蔣經國印象深刻,除了特地將聽起來苦兮兮的「大苦苓」更名為「東溪」之外,還在行政院長及總統任內共造訪六次,楊煦也因緣際會地成為蔣經國十一位民間友人之一。其中最特別的一次造訪,當屬第三次──蔣經國首次與無臂孤女楊恩典相遇。
楊恩典生來就沒有雙臂,右腳殘缺,只有左腳正常。一九七四年三月被發現遭人棄置在高雄縣岡山鎮的菜市場,經員警送到六龜孤兒院,林鳳英二話不說就將孩子抱了過來。而楊煦一看到她更是百般憐憫,開口就對妻子說:「上帝沒有賜給她健全的四肢,無非是要減輕她親手操作勞役的痛苦,我們就給她取名叫『恩典』吧!」接著又說:「她父母一定不會來認她,我們收養她作我們的女兒!」就這樣,楊恩典不但加入六龜山地育幼院這個大家庭,也成為楊煦、林鳳英收養的第二個孩子。
一九七六年十二月二十五日,蔣經國初次見到當時還不滿三歲的楊恩典,萬分憐惜地抱起她來。說也奇妙,向來討厭陌生人的楊恩典在蔣經國懷中,不但十分溫順、有問必答,而且還天真地脫口而出:「院長伯伯,我沒有手耶!」蔣經國愣了一下,隨即回答:「沒關係,你還有腳啊!腳可以做很多事哦!」這句話,不只改變了楊恩典的一生,也成為她日後學習用腳刷牙、吃飯、梳頭、寫字,甚至化妝、繪畫、接受痛苦的脊椎矯正手術時,除了禱告之外最大的支持力量。
蔣經國曾不只一次公開說道:「我最喜歡去的地方就是六龜山地育幼院,因為在那裡可以體味到豐盈的愛心。」六龜孤兒院的故事於是更為家喻戶曉。
於此階段另一個不可思議的經歷是,由於美國空軍想在台灣找訓練傘兵降落的基地,因為六龜地方空曠,且六龜浸信會正是由美國宣教士設立,經實地勘察後覺得十分合適,美軍第七艦隊司令包格伯中將還因此特地造訪六龜孤兒院。
第二天,這個新聞不但在美國各大媒體刊登,就連六龜孤兒院的故事也一併詳盡報導。當時,美國雷根總統看到報導,對楊煦夫婦數十年如一日的奉獻義行非常感佩,便特地邀請楊煦與林鳳英赴美,作為一九八一年一月二十日總統就職大典的座上貴賓。
一九八九年,為紀念於一九八八年過世的蔣經國親民愛民的一面,郵政總局便把蔣經國抱著楊恩典的照片製成郵票發行,楊恩典及六龜山地育幼院的故事,於是隨著一張張郵票更加遍傳全世界。如今,楊恩典不只是知名的口足畫家,更是一雙兒女的母親,其驚人的生命力著實令人佩服,上帝的恩典更超過所求所想。

交朋友,養小孩,傳福音,人生九字箴言

如果給我一杯忘情水,我寧願忘記長大,永遠作六龜育幼院的小孩。」簡煥文的由衷之言,深深道出每個曾經駐足六龜的孩子最感激的肺腑心聲。
如今高齡一○三歲的楊煦,除了有一耳重聽,多以輪椅代步之外,身體依然健朗;八十二歲的林鳳英則因類風溼關節炎,行動較為不便,但閒不下來的她,每天最快樂的事,仍是在後院那方屬於她的小小園地種菜種瓜。看著上千位院童一個個健康快樂長大,「原住民孤兒之父」楊煦也為自己的一生,下了最貼切的人生註解──交朋友,養小孩,傳福音。這九字箴言,將永遠見證上帝的愛是如何川流在高雄六龜的山林之間。


留言

熱門文章